斯大林晚年说要有新的理论,没有新的理论我们就完犊子了。
这意思是啥?说白了就是要正确理解下一个版本,针对下一个版本和自身的情况摸索打法,说的更直白点,是要即时更新国力观,战争观,资源观,世界观。
认知问题比实力问题重要的多,因为强有强的操作,弱有弱的玩法,但认知出了偏差,那是药石无灵。
满清把西方视作番邦蛮夷,结果如何?西方冷战后把中国视为期货死人,结果如何?苏联指望着周期性经济危机能搞垮西方,结果又如何?
什么叫认知出了偏差?活在上一个版本甚至上上一个版本,或者不能正确理解当下这个版本,就叫认知出了偏差。
比如苏联,里根上台后已经不打算继续和苏联踢假球了,而是真心实意发起总攻了,苏联还在满心以为能和西方搞缓和,点名安德罗波夫。
比如对于第三次产业革命对整个经济模式和技术体系的颠覆性改变麻木不仁,还在片面追求第二次产业革命成果的最大化,用表格产量的增加掩盖大规模销毁社会财富的现实。
比如对于社会心理的变迁两眼一抹黑,没有意识到20年代世界革命,30年代全面备战,40年代火与钢铁,50年代剑拔弩张带来的动员心理已经走到了尽头,人们不再追求改天换地,人们只要摇滚乐,要牛仔裤。
为了防止民众收听敌台,被靡靡之音腐化,刻意限制半导体和电子工业,视之为“辅助性工业”,最后的结果就是军队拿不到需要的产品,只能去韩国民用市场上淘换元器件凑合用。
更没有意识到,靡靡之音就是那个时代的版本强势打法,摇滚乐就是那个时代的坦克和火炮,谁卖弄风骚最得力,谁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那些嗑药滥交的摇滚乐手,你眼里看到的是颓废,你没看到的是台下欢呼雀跃的人群,那些人群的欢呼雀跃曾经属于列宁,但列宁不属于这个时代,他帮不了你,他活着的时候觉得电气化就是全部了,他没见过十六位的计算机和彩色显像管。
中东的圣战士顶住了英国的理藩渗透,顶住了以色列的空军轰炸,顶住了苏联的机械化部队。但他们没顶住韩流,女团大腿舞比阿訇唱经更悦耳,这是客观事实。自己在外面打圣战,自己的妻小在P站上做副业,这就叫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最好的反坦克武器是坦克,这在苏联是一个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但没有意识到这个道理推而广之也是一样的,能对付半导体的只有半导体,能对付靡靡之音的只有靡靡之音,敌人在新的维度,新的领域,新的体系下不断开辟新的战场,死抱着上一场战争的经验,躲藏在表格数字带来的虚假繁荣背后沾沾自喜。
真实的动员从来不是把整个国家变成一个大兵营,那不叫动员,那叫荼毒社会,那叫苛虐生民。而是让整个社会的运行模式和经济结构最大限度的符合下一场战争的需求,确保战事一开,整个社会能最大限度参与战事。
英荷战争时期英国人口远比荷兰多,存量舰队规模也更大,但当时普遍认为英国耗不过荷兰,因为荷兰的商船队更多,具备海上帆索作业能力的水手储备是英国的几倍,把一个长年航行四海的阿姆斯特丹商船水手培养成合格海军士兵的难度,和把一个在威尔士种地甚至不会游泳的农夫培养合格海军士兵的难度根本就是天差地别。
同样的道理,下一场战事一开,把工地上打灰的培养成信息战士兵,和把做游戏的码农培养成信息战士兵,成本根本就是两码事。
现代摄影成像,算法占了一多半,镜片和镀膜玩的再好,终究不是美颜滤镜的一合之敌。不是说不该搞镜片和镀膜,而是说,与其去镜片和镀膜这种存量内卷的领域去以己之短攻敌之长,不如好好在已经做的很好的美颜滤镜上多赚些钱,然后再去收购镜片和镀膜厂。
美国斗垮英国靠的不是技术,是金融。
幸运的是,我们是靠体量走到今天的,庞大的体量意味着我们总有一些“计划外”的野蛮生长空间,这些计划外的部分给我们留下了足够拼一枪甚至取得优势的资本。
不幸的是,我们是靠体量走到今天的,这意味着我们的认知是否跟上了现在的版本是高度可疑的,我们不能把无心插柳柳成荫视作凭本事吃饭。
苏联把半导体和电子工业视为辅助工业进行限制和打压的结果,已经在莫斯科号的沉没上显露出来了,乌克兰用的R360导弹并不先进,但莫斯科号的防御系统毫无反应。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历史给活在上一个版本的代号,叫光荣级。